今年是建党100周年,回望“雄关漫道真如铁”的过去,瞭望“乘风破浪会有时”的未来,党史学习教育是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的必然要求。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正当其时。本周末(6.26-6.27)我们一起走进沂蒙,重温红色经典,学习百年党史,传承革命精神。
6月26日由景津装备党委成员、生产副总王庆森同志带队的党员学习队伍从景津装备东厂区出发前往夏蔚镇的沂蒙山根据地,以及沂南县马牧池沂蒙红色教育基地,瞻仰革命旧址,重温党的历史。
沂水县是沂蒙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八路军山东纵队、《大众日报》的发祥地,红色文化丰富而厚重。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旧址,位于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夏蔚镇王庄境内,原为苏鲁豫皖边区省委所在地。1938年11月,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迁到这里,12月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在这里成立。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在王庄半年多的时间里,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不仅恢复了山东的党组织,创建了沂蒙山区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还根据中央指示创建了八路军山东纵队,统一整编了全省的抗日武装;建立党校,为各根据地培训了大批党政军干部;指导山东各地建立和发展自卫团和各种群众抗日救亡团体。
党的作风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是山东分局增强党的号召力、向心力和战斗力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1月在山东考察时指出,山东是革命老区,有着光荣传统,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对我们今天抓党的建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梳理山东分局(1938—1945)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历史轨迹,对于考察沂蒙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对于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派兵去山东”是1938年9月29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了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在这次会议上提出了“派兵去山东”的决定,并亲笔书写了这封信给山西八路军总部,根据命令,1939年3月罗荣桓,陈光率领八路军115师主力进军山东,极大地增强了山东的抗战力量。
景区讲师为考察团一行,详细解说沂蒙山根据地景区深厚的红色历史文化。实地参观中共山东分局旧址、八路军山东纵队指挥部旧址、大众日报创刊地及陈毅指挥所旧址、百年天主教堂、沂蒙山纪念馆及根据地广场等。在参观过程中,针对景区研学项目的研发和开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27日景津一行来到了马牧池沂蒙红色教育基地。在沂蒙红嫂纪念馆,接受了革命教育,对沂蒙红嫂有了深刻的认识。沂蒙红嫂是一个伟大的群体,他们跟党走,缝军衣、做军鞋、烙煎饼、救伤员、传情报、抬担架、送子送孙参军、培养革命后代,为抗日战争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无私奉献和巨大牺牲。
军民鱼水一家亲,红嫂精神放光芒。在听到沂蒙母亲王换于救活奄奄一息的《大众日报》社干部白铁华,千方百计找回革命英烈陈若克母女的遗体时,同志们已是满眼含泪,被这样一位伟大的沂蒙母亲深深地感动。还有明德英、李桂芳、戴振玉、梁怀玉等成千上万的沂蒙母亲、沂蒙红嫂、沂蒙大姐。她们的感人事迹同样可歌可泣、令人荡气回肠。是什么让沂蒙儿女坚定向党,同生共死,是军民鱼水情。看到我党的“满缸运动”、打扫庭院、减租减息、参加农活等群众工作时,我真切的感受到了,我们党真心实意的为群众谋福利,与群众打成一片,与群众真正形成了军民鱼水一家亲。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在认真听取了沂蒙山根据地的优良革命传统,体会了浓郁的红色文化沉淀后,同志们纷纷表示,革命先烈浴血奋战留下的沂蒙精神十分可贵,要时刻牢记老一辈先烈的英雄事迹,继承先烈不屈不挠、艰苦奋斗、慷慨无私的精神,不断追求思想的新境界,加强党性修养。要在以后的工作中把这份精神发扬光大。